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他在完成了第一里程碑《战争与和平》及第二里程碑《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巨著之后写下的,是在他51岁世人眼里功成名就之时爆发思想危机时探寻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全书四个部分,共十六个章节。分别是忏悔的内容: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与探索;对信仰、劳动、哲学与神学的觉察感受;再回到对宗教的认知。整本书写得很直白,毫不避讳他对身边圈子人与事的抨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坦白,对宗教信仰的困惑与剖析。

我第一次看托尔斯泰的书是在三年前,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看完的,那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俄国文学小说,当时觉得电影挺好看的,场面很华丽,演员很俊俏。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全书的内容,等我读完之后,对婚姻、对家庭生出了一些新的理解。
我看的第二本托尔斯泰是《复活》,也是直到最近几天才知道,他写书的年龄顺序。按时间线来,最早是41岁的《战争与和平》,然后是49岁的《安娜.卡列尼娜》、51岁的《忏悔录》,最后是71岁的《复活》。
说《复活》是老托毕生的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这本书受到了审查机关的严厉打击,删减了五百多次。——因此,我一直没看完
反倒是《忏悔录》,一气呵成。
很多人说,《战争与和平》是本好书,我几次没钻进去。说明人与书的缘分未到,是强求不得的。看了《忏悔录》之后,我想,买回来的书我是会坚持看完的,具体是哪一天,现在说不好。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觉得人约在13岁-18岁之间的感受与约40岁-50多岁之间的感受有相似之处,也感觉到这两个年龄阶段比较容易产生迷惑。
青少年期自杀的比较多,中年自杀的也是比较多。说明了这两个阶段人很容易对生命产生疑惑,对活着到底为什么,要去往何处容易感觉到心灰意冷或者是无所适从。
青少年期,特别是初中阶段,是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阶段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人的身体在长大,可是心理上又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经济上没有自主力。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分水岭,也是慢慢与同龄人拉开距离的开始。
中年期,也就是40-50岁的这十年,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人生中最苦,最累的十年,养儿育女,赡养父母以及达到职业上的瓶颈期,卷卷不动,躺躺不平。肩负着家庭角色与社会期待,各方面的停滞感又那么强烈,勉强的维持狼狈度日也许是日常,风光无限毕竟是少数。
这个年纪更是与别人拉开距离并且难以翻身,难以改变的定局。所以这两个人生阶段,在我看来是最容易对生命产生迷惑,产生不安,产生消极情绪的年龄。当然,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两个阶段也是最容易跨越的跳跃的。
老托正是在中年之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后发出了这样灵魂的拷问。
本书中就生命意义这个问题,他提到了苏格拉底、叔本华、所罗门、释迦摩尼,摘录了这四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不同解读。
说来说去,大家说的都是一个轮回,任何生命无法逾越的轮回:出生、成长老化、衰老疾病、死亡。

叔本华说:“人生来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
其实我是很少会去问生命的意义的,但经常看这类文字。感受别人的感受。从很多质疑生命意义的个体中,我发现几乎都是功成名就者或是大部分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虚无感发出的感慨。
人很难发现处于青黄不接状态的生命个体有功夫质疑生命的意义,鸡零狗碎无暇顾及时,不会想那么多,干就完了。
虽然我对生命的意义并无过多的疑惑,也从来没有过想不开,但是我很喜欢看这类书,就像夏天想吃冰棒,冬天渴望暖暖的被窝一样,是一种需要,是无止境的渴求。
不同的个体对生命状态的不同解读让我感觉海阔天空,有共相共性的泰然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