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花最近有一期视频的主题是“人脉都是请教出来的”。中心思想是说主动请教他人,寻求他人帮助就会建立起自己坚实的人脉网络。我很认可这个观点,你看凡是愿意放低自己身段,把自己打扮得很“谦虚”的人,往往都有着广泛的朋友圈。但我认为,这是当我们主动向外沟通时要采取的策略性方法。如果我们真的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凡事请教”,则有可能阻碍我们的个人成长。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过“没主意”的人?他们一旦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就会不知所措,迷茫感四溢。
比如,你给下属布置一项工作任务,他随口就问“领导,这工作该怎么开始啊?”。或者,你的一个朋友总是特别相信你,信任你,不时向你请教各种问题该怎么做。有时,你甚至可能会和他开玩笑地说“脑子又不额外收费,你能不能稍微想想啊?”
面对这种无助的朋友,我们经常会想“他这么相信我,可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于是你想尽办法帮助他出主意。然而,有时不巧的是你的意见不但没能帮上他,可能还会起了反作用。这时朋友虽然嘴上不说,但你私下会想以后可不能帮人家这样的忙。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在他的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就塑造这样一个没主意的“蛤蟆先生”,他不常做三思后的决定,要不就是在冲昏头脑的情况下鲁莽行事,要不就是照他的朋友,权威“獾”的建议去做,结果就是让自己觉得下场悲惨;有时他会去问明智的“河鼠”,因为河鼠虽然唠唠叨叨,但是却会事无巨细地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你看看咱们自己是不是像“河鼠”这样的朋友,而“獾”就像是生活中的父亲或者上级。
罗伯特.戴博德在书中告诉我们,蛤蟆先生的问题就在于,他在无意中通过“问”朋友,卸下了本该属于自己处理问题的“责任”,同时还对他人产生了心理期待。长此以往,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还会时常产生对别人期待后的失望落差。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在“问”别人之前,我“想”过了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