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号立即领取:原本价值3800元的《写作小白进阶课》合集包。现在0元赠送!!!活动期过后恢复原价 立即加老师“菲凡资讯”领取,备注:001 没有备注的不送哦
蓝天白云,圣湖和神山
今天开车一出门,就在路边遇着两头藏羚羊欢快地奔跑,这两只可爱的小精灵也给我们带来了好运气。

玛旁雍错森林公园
一路将车子开得极慢,不忍错过这蓝天白云下的风景分毫。
来到最高处的玛旁雍错观景台,发现此处视野并不是太好,有大良向外伸出的土坡遮挡了湖面,而且回头看不到 冈仁波齐 ,另一侧的纳木那尼角度也不太对。观景台往更近湖面方向的铁丝网早已破损,上面挂着一张告示,意思是过了这个铁丝网就需要买玛旁雍错的门票,买门票是应该的,话说既然来了 阿里 ,就不准备省着一张票钱,可是我们环顾四周,根本没有发现有人卖票的迹象。

玛旁雍错森林公园
欠景区一张票钱是我们作为游客的底线,开车去湖边这种不环保不道德的事情,说到底我们还是做不出来的。于是,我们决定步行往更靠近湖边的地方。真正走了以后才发现,看山跑死马,看湖走死人,这个道理是靠谱的,尤其是海拔4000米的高原,缺氧的厉害,才走到一半,胸腔里就已经在拉风箱了,喘的如同一头濒死的老牛。

玛旁雍错森林公园
其实从游客和拍摄者的角度来说, 冈仁波齐 和玛旁雍错的相对位置并不友好,我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大神能找到更好的角度,总之在我的镜头里, 冈仁波齐 只能出现在靠边角的位置,而且跟近景相比略小,这样一来,原本就不甚挺拔的山姿显得更加迷你。
如果要把 冈仁波齐 的山体放在取景框的核心位置并且拉长焦放大,那么玛旁雍错就一定会溜到镜头外边儿去。

玛旁雍错森林公园

玛旁雍错森林公园
与空间距离较远的冈仁波齐比起来,纳木那尼雪山感觉就要更近一些,几座被白雪遮盖的山峰与湖面的位置也比较适合构图。
站在雪山脚下,站在圣湖之畔,感受着雪域高原上凛冽呼啸的风,纵目四望,久久凝视着眼前的美好,所谓“眼在天堂”,大概不外如是吧。

玛旁雍错森林公园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看出 冈仁波齐 就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绝世而独立,傲然而大气。 冈仁波齐 之所以被尊为“世界中心”,靠的原本就不是南迦巴瓦那种剑拔弩张的擎天气势,金字塔一般端坐在山脉之巅和天地之间,宝相庄严,加持八方,才是 冈仁波齐 独有的气质。

冈仁波齐
雪山脚下话鬼湖
按照网上的说法,玛旁雍错是 淡水 湖,被藏民称为神湖,而近在咫尺的 拉昂 错则是咸水湖,与玛旁雍错相对,被称为“鬼湖”。
我自己走到 拉昂 错的湖边,捧水尝了一尝,只感到略有一丁点儿的咸味,盐度绝对比海水差远了。要是不事先知道这湖里的水本来就是咸的,没准还会以为是酥油茶喝多了,舌尖产生了错觉。

拉昂错
拉昂 错在藏语里就是“有毒的黑湖”之意,与清澈碧蓝的玛旁雍错相比,这里不管在多么晴朗的日子,湖水都是呈现诡异的蓝黑色。
也许这种颜色是跟湖水深度有关,据说当年某个 瑞典 探险家在 普兰 县探测了玛旁雍错的深度,而到一旁的 拉昂 错就死活测不出湖水的深度。
神秘主义爱好者肯定会说这是有鬼神作祟。挺遗憾的,我恰好也是这样的人,觉得啥事弄得太透彻才是真正失去了意义,所以就让科学的归科学,鬼神的归鬼神,测不出来挺好的,就一直这样吧~

拉昂错
拉昂 错与一堤之隔的玛旁雍错,原本是一个完整的湖泊,后来由于水位下降才分为两个不同的湖,但仍然保留了一条小河沟通一咸一淡两座湖。
所谓神鬼殊途,殊途又同归,突然发现这个世上所有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放在这里能用,放在那里也能用,好像都有点道理。

拉昂错
再看一眼冈仁波齐,嗯,好几眼也行
车子在山路上盘旋,回头再看一眼纳木那尼神女峰,感谢你赐给我们的这片蓝天,我走了,你还在这里,仿佛我不曾来过。

冈仁波齐
告别了纳木那尼,接着又要跟 冈仁波齐 说再见了,跟 冈仁波齐 说再见的机会很多,毕竟这是世界中心的神山,高高耸立在山巅,向天地和众人宣告自己的尊严。
车子直到行驶出去很远,在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换个角度与 冈仁波齐 近距离接触。
这是在 冈仁波齐 对面一座山的顶巅,几乎可以平视神山,当然观景台什么的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车子停在路边开阔处,自己老老实实气喘吁吁爬坡上来。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
山顶有一座巨大的经幡阵,这也是藏区里山顶或垭口的明显标志。藏民说,风吹动一次经幡,就等于念诵了一遍经文,于是,我们身处亿万句袅袅梵音之中,向着 冈仁波齐 ,再次问好!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
藏野驴在路边奔跑,我们的车子也缓缓离开了 普兰 县,下一站是苍茫大山深处的扎达县,今天还有好多座大山要翻。

冈仁波齐
走走停停,一路上的风景
车子出了普兰县,行驶在中国边疆的荒蛮大山里,我们今天的目的地—— 札达县,也是全国人数最少的县城。在这个世界人口超过70亿的21世纪,这座大山深处的县城,辖区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可常住人口却仅仅只有8000多人。
如果不是开发了旅游,札达县会更加人迹罕至,毕竟这里也没什么别的产业需要人来人往, 西藏如今不让开矿,跟外边儿隔了好几片大山的畜牧业也卖不出钱来。
车到高处,回头再望来时的路,一条孤独的公路穿越茫茫荒漠,仿佛连接着世界尽头。

札达
山巅之上,偶遇一只同样孤独的藏岩羊,我们停车和它默默对视了许久,似乎都在等着对方先动弹,气氛似乎有些尴尬。
最后它看我们掏出手机来给它拍照,知道这些人又是一群无聊的游客,于是便意兴阑珊地离开了。倏忽一下,就没了踪影,原来这家伙在山崖上的速度竟然可以这么快。

西藏岩羊

西藏
山上那个仿佛 中国 古代君子美玉的的小湖,听当地人似乎叫作“扎达神泉”。
不过观众在照片里完全感受不到,在至少十几级的大风里,站在毫无保护的高处向下俯视带来的巨大刺激和眩晕感,好像自己随时都会被大风吹起来,然后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入垂直几百米深的山谷里。当然仅仅看照片也绝对体会不到当时目睹那种壮阔雄奇的原生态风景时的震撼。

西藏

西藏
当地人管对面那条高耸入云的巨大山脉为“印度神山”,其实就是中国和印度的天然分界线,翻过这座山脉到另外一边,到 新德里 不过两三百公里。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与印度首都的直线距离比回拉萨,甚至比回日喀则,还近了许多。
札达土林,遥远的岁痕
在中国遥远的边境,驾车翻越高耸的山岭,跨越险峻的高峰,在 札达 秘境无穷无尽的大山里,仿佛要一直行驶到时间的尽头。
当我们行到某个不知名的垭口时,原以为这座山的那一边还是如同之前一样土黄色光秃秃的那座山,哪知刚刚放眼望去,似乎就被一道惊雷击中,原来传说中的 札达 土林,就在眼前。
一排排土林静默着,矗立着,如同远古的武士,正在忠诚地守护脚下这片属于华夏的土地;一列列土林耀武着,扬威着,如同正在出海远航的雄壮舰队,正在炽烈地张扬属于中华的威名。
从照片里真的很难体会那种现场实景带来的极其震撼的感觉,也许是这种场景真的只适合自己来看,“看景不如听景”这句俗话放在 札达 土林,绝对不适用,而且要反过来看才正好。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札达 这一大片地区在遥远的远古时期,原本是处在汪洋深处,由于长期的海水侵蚀,形成了造型各异的姿态,后来地壳剧烈运动,海水退去,海底部分抬升,才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下。
之后接手塑造 札达 地形的自然伟力,就变成了高原上一刻不停歇的大风,岩层在风力的侵蚀和雕塑作用下,表层一层又一层酥化、脱落,消失在风中,而土林也渐渐有了现在的规模和风貌。
我看景区字牌对扎达土林的介绍,只说了水底那部分的喀斯特地貌,而没有提到后来风的作用,我认为不太完整。
扎达土林能形成当下这种形态,一定是拜托了风和水的共同作用,所以我认为 札达 这片土林应该叫作“喀斯特-雅丹地貌”才更准确一些。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可以眺望土林的高处,有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玛尼堆。土林记录着无尽的岁月,玛尼堆象征着虔诚的祝愿,我们亦垒起一座小小的石堆,祝愿边境永固,国泰民安。
通往札达县城的公路就是从土林中穿过,路边还会出现几座土峰,真是神奇的大地。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古格遗址,历史的魅影
到达古格王朝遗址时,已是下午四点有余,半空里的云层很厚,云里还有点儿带着雨的意思,虽然不像当年在 蒲甘 的万座佛塔遗迹里,欣赏到逝去王朝的落日余晖那般绮丽的景色,但是在阴郁的天气下,残缺的古堡高高矗立,仿佛一位老朽的英雄,年已迟暮,垂垂老矣,却依然不容亵渎,不怒自威。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公元9世纪中叶,煊赫一时的吐蕃王朝土崩瓦解,一部分王朝贵族西迁到偏僻的 阿里 地区,凭借险要地势,陆续建立了几个小王国,而建立在象泉河沿岸的古格王朝,就是这几个小王国中的一个。
古格王朝偏居在 阿里 的大山深处,共700余年,传承了20余代国王,人口繁盛时达到十几万人,直到十七世纪才灭亡,至于古格王朝突然覆灭的原因,却仍然是个众说纷纭的未解之谜。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走在古格王朝的遗迹内,可以发现沿途山崖之上有数以千万计的大大小小的洞窟,但是洞窟内早已空空如也,空无一物,这些洞窟大概率是王朝兴盛时开凿的佛窟,用以供奉佛像,有为数不少洞窟的内壁光滑平整,明显是经过找 平和 上浆的,当年应该还有不少精美的壁画,可惜都已消失在了历史的车轮下,被无情碾作了尘埃。
除了崖壁上的佛窟,甚至还可以在正常游览路线外发现以前古格王朝祭祀所用的神庙,规模庞大,佛窟众多,即使已成废墟,仍然能让人感到当年祭祀活动的盛大和庄严。
当年生活在古格王朝 故城 脚下的百姓们,同样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当他们在每天辛苦劳作之余,抬头仰望高不可攀的王国都城,以及佛窟里的无数佛陀和 菩萨 ,当然对于住在王城里的人,只会更加恭敬和温顺。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站在古堡 故城 的高处,满目尽是黄褐色的大地和山峰,但沿着象泉河两岸,由于有河水的滋养,还是生长了许多绿色的植被,而在完全靠天吃饭的当年,能够想象,支撑古格王朝粮食生产完全就是靠了这条不甚宽广的象泉河。
古格王朝在此繁衍发展时,象泉河应该还是水量充沛的,后来王朝突然灭亡,人口尽没,除了酷烈的战争屠杀之外,象泉河水源减少导致用水困难,也是古国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故城 周围矗立着好几座高耸、陡峭的山峰,如果不走两山之间的峡谷,基本没有什么可能侵入王朝的腹地,所以除了象泉河为古格王朝提供生命之源,而这些大山同样也是王朝存续七个世纪的天然屏障和安全保障。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要登上最后的碉堡,就再没有台阶可以走了,而是必须要俯身钻过下面这种幽长、逼仄的隧洞,而这条隧洞则是深藏在碉堡内部,从外面是看不见的,这就容易让人产生无法登顶的错觉。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登顶后,视野当然豁然开朗,经幡飘扬,古格大地尽在眼底,想当年古格的国王每日站在此处,看着如蝼蚁一样的子民在自己眼皮底下繁衍、劳作、生息和朝拜,难免会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仿佛他不仅是世俗的君王,还是天上的神佛,这是一种很要命的错觉。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再沿着崎岖不平的台阶登高几百米,绝对是一桩考验决心和耐力的事情,艰难登顶后,回望苍茫大地,那一瞬间,便感觉一切都值得了。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