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号立即领取:原本价值3800元的《写作小白进阶课》合集包。现在0元赠送!!!活动期过后恢复原价 立即加老师“菲凡资讯”领取,备注:001 没有备注的不送哦
《杂的文》,却出自一个纯的人。这是我对《杂的文》及其作者韩寒的看法。?
读了《杂的文》后,我觉得韩寒当年那么大红大紫,火出了国界,是有道理的。
自从1999年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以一篇《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以来,韩寒就开始大放异彩。
继而,他更凭借其力作《三重门》一炮走红,进而成为一名新锐作家。

常言道,树大招风,事实也正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80后的佼佼者,理所当然会承受那些看不惯80后的人们各种或有意或无意的打压了。
“叛逆”和“年少轻狂”是韩寒所背的最重包袱,所幸他并没有为重重重负所压垮,反而以其惊人的言行,证明他甘愿做一匹孤独的狼。?
特立独行的韩寒为了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纯洁性,不惜唱出“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不剪彩,不……”这样的“高调”。
仅此一点,就足以表明他比某些“大师”纯粹得多。
何况,当时他并不专靠文字吃饭,而是有自己的正当职业——赛车,就算没有版税也不至于饿肚子。
因此,就其创作动机而言,也要比某些靠文字吃饭的“喉舌”作家更纯粹。
虽然韩寒不时唱点儿“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调”(如炮轰冰心、巴金等大师文笔差),甚至偶尔也耍“流氓”(如与河南作协郑副主席之战),但这样的腔调相对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腔来说,又着实可爱得多。
每唱一次“高调”,他都不可避免地招致某些人“群起而攻之”。
令人欣慰的是,几乎所有攻击他的人,在他口下似乎都没讨到什么便宜,大有昔日“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势。
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一主要原因外,我想跟韩寒那些高明的话语方式也是不无关系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在此有必要对他的话语方式作点浅论,以博方家一笑。
下面,即以《杂的文》一书为例,简要谈谈韩寒主要的几种话语方式。??

众所周知,幽默生动、犀利讽刺是韩寒作品的“主色调”,《杂的文》当不例外。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为其“着色”的呢?
韩寒的“着色”技巧有着独到之处,仅书名就不同凡响:“杂的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杂文”,而“杂文”又与“讽刺”紧密相连,然而本书收集的文章中有一部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杂文”,只是平时写的随笔类文章的一个集合,故取名《杂的文》。
这一技巧还只是小儿科,更高超的技巧在于内容。?
首先,巧妙利用谐音造就幽默。
谐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它抓住汉语中许多字词同音、近音而不同义的特点,使人们对某个词在听觉上形成与实际意义的反差,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这在《杂的文》中比比皆是,开篇《“急死你”世界记录》就有。
针对中国盲目申报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现象,他首先说自己容易把“吉尼斯”错记成“吉斯尼”,进而谐音为“急死你”,巧妙而幽默地讽刺了某些国人盲目求大、急于求成的行为。?
其次,精辟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同时不乏讽刺力度。
如《不问安全期,就是没文化》中一段话:
“文化就是生殖器,人人都有,有用的时刻才掏出来的。但这年头有些人,往正中一看,嘿,还突起一块,于是成天把生殖器露在外面,觉得所有人都在看他,很得意,然后还得上街问那些包着的人——哎,兄弟,你有吗?我怎么没看见?”
这就是韩寒对一些自以为“有文化”的国人骂丁俊晖“没文化”作出的回应,虽然略显“粗俗”,但不失为鞭辟入里之辞。?
第三,故意曲解成反讽。
曲解不同于误解,误解是由客观认知程度不够或差错造成的,而曲解则是主观上出于某种目的而有意为之。
曲解往往用于诡辩或讽刺中,它比直接揭露和谩骂更具“杀伤力”。
《你为什么比我贵》一文正是用了此法,如结尾处:
“俺觉得,撞死人不同价钱是合理的,世上就没有公平,很多人想创造公平,因为很多人本身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你撞死一个流氓混混和撞死一个演艺明星(这两者有区别吗)自然效果不一样。”
同一辆车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撞死两人,车主给一个赔40万,另一个赔20万不到,原因只是“因为农村和城镇户口”。
常理告诉我们,这一处理方式显然是荒唐的,但韩寒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说它是“合理的”,并试图给以“理由”,这就是反讽。?
第四,用形式说话。
这里的形式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样子”。
韩寒向来看不起空具诗歌形式而无诗歌意蕴的所谓“现代诗”,他认为“现代诗人唯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回车”。
当然,他不是指所有的现代诗人,而是那些仅仅把句子分行排列的“诗人”。
为此,他还特意在《诗人急了,不写诗了》中“照样”写了一首“现代诗”《行》:
你行?
你就分行?
不行?
你行行好就别分行?
别行不行就分行?
免得分的行又不行?
诗人决定你分的行行不行?
行不行?
你的行就不行不算行?
他就是这样用形式说话,将某些“现代诗人”的“现代诗”表现得淋漓尽致,胜过了一大堆讲道理的教条,而且具有强烈的幽默讽刺意味。??

韩寒在写作中较为突出的话语方式,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
当然,无论哪个作家,其写作的话语方式都不是固定的某几种,而且其几种话语方式之间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而往往是交叉使用,从而使语言更具魅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