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凡诗书客一向视格律诗词为传统文化的价值高地,不愿意它受到一丁点儿扭曲和摧残,更不愿意传统诗词被某些名人带节奏而偏失了方向,毕竟他们因缘际会吸收了巨量粉丝,容易产生“崇信效应”。对于他们诗词中的硬伤,他会毫不留情“零容忍”。这一点从其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的改诗与评鉴便可管窥一斑……
一个对别人“鸡蛋里能挑得出骨头”的人,按说自己的诗词应该过得硬(暂且莫说是阳春白雪,但起码也应该能在普通人之上)。但是读一凡诗书客的诗,我却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心中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真闹不明白,其头条所发的大部分诗不是俗就是烂,有的甚至连诗题都不切、漏洞百出,不忍卒读。然正是这样的诗却居然获赞无数、好评如潮,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正是当代格律诗词的悲哀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凡诗书客新近发表的一首排律《桂花吟》:

《桂花吟》(当代.一凡诗书客)
尘缘旧梦总不平,陌路烟云几未晴
挥手幽幽香缥缈,举头脉脉月微明
繁花冻若三秋雨,孤独空如一醉倾
憔悴西风悲有泪,炎凉时世欲无争
红尘万丈淡逾薄,碧昊千寻空亦轻
热血何由翻冷血,痴情谁诉换虚情
随风云散云还聚,自在花飞花又生
我有相思都寂寞,惟听桂落落声声

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该诗究竟“烂”在哪里?
一、格律不严谨,字义犯复,词不洽意。
挥手幽幽香缥缈,举头脉脉月微明
“缥缈”联合词组。
“微明”偏正词组。
对仗不工,勉强为对。
繁花冻若三秋雨,孤独空如一醉倾
“若”、“如”同声重义犯“复”。
红尘万丈淡逾薄,碧昊千寻空亦轻
“逾”、“亦”不对仗。从诗意结合上、下句理解“逾”应为“愈”,表“更加”的意思。这样才能够与“亦”对仗。因此这里的“逾”很明显是用了错别字。
随风云散云还聚,自在花飞花又生
其中的第二个“花”该仄却平,出律。“花”的自然生长一般而言只能说“开”、“放”、“谢”、“姸”、“蔫”等,而断然不能以“生”或“死”形容之。故而这里的“生”显属凑韵凑句而已。
我有相思都寂寞,惟听桂落落声声
“都”副词,“落”动词。两者不对仗。
当然此句若写成:我有相思思寂寞,惟听桂落落声声。这样应该非常完美……

二、诗不切题,空发其感。
其(一)、诗归诗,题归题,两者毫无关联。诗题标示为“桂花吟”,但整首诗从头到尾没发现有一句与桂花相关联的吟颂句。虽然诗中偶有写“花”的句子,但都与“桂花”搭不上边儿。全诗十六韵,仅最后一句与桂花勉强沾上那么一点点边,但是总体上来说:“桂花”的含量过少,诗、题相互脱节。
其(二)、感慨的成份过多,写景状物的内容少得可怜、微乎其微。看完全诗,让人觉得诗者除了空发一通感叹之外,余下的依然还是没完没了的人生感慨,除了“叹”还是“叹”……
首联:尘缘 旧梦总不平,陌路烟云几未晴
大家看到了没有?全诗自第一句起就开始慨叹“缘”、“梦”之不平,“路”、“云”之翻复……
第二联:挥手幽幽香缥缈,举头脉脉月微明
全诗仅此一联写景状物。起句描写了“花香”之“缥缈”,结句意绘了“月照”之“微明”。本来写花香写得好好的却突然笔锋一转扯到天上“月照”去了,突兀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得不佩服一凡诗书客洞脑之大开。
第三联
…………
除了第二联不是诗者的“感叹”之外,余下的十四韵皆为“感慨”!读罢给人的感觉:“其感空穴来风,叹无所托”……
结束语:
一凡诗书客这首诗,使我突然想起前两天无意之间曾经读到的另一首《咏大唐芙蓉》七言古风诗,同样是写景状物,可人家给人的印象却大不相同!这里不妨推荐给大家,各位比较一下:
大唐牡丹赋(当代.默金cc)
锦绣丛中云霞绽,与月同圆共婵娟。
独占瑶台沐甘露,百花低首贺神仙。
国色天香醉百姓,雍容华贵富人间。
大唐牡丹千载颂,青帝年年带笑观。
明白了吧:诗不是无病呻吟,重要的是诗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我是诗雨潇湘,文中观点是否正确,期待大家批评指正!欢迎留言置评、共同学习进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