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没有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工作的事情还得从长远考虑。除非很特殊,否则不要跨度太大,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跟自己熟悉的领域相关的行业发展。
首先,分析下自己想做什么职业,适合做哪些行业。适合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想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也并不一定就适合。可以分析下性格,从心里问下自己想去做什么。另外,分析下自己的能力模型,适合去做什么。列出清单,通过能力模型和性格综合去匹配,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我觉得可以找一个主要的,一个次要的。主要的就是将来发展方向,这个一定是在当前,五年内,甚至十年内主要的发展方向,卯足了劲去干。次要的以兴趣爱好为主,作为生活的调味料。
其次,要认识到工作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很少有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只做一份工作。一个人在企业里面,这两年安排在这个岗位,过几年就安排到另外一个岗位上去,这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但是这个调岗跨度一定不会很大,在相近或者相关的岗位调动,很少会有把技术调到销售的。所以做好并不是每份工作都可以长久去做的打算,但是当下去做的是最适合的。其实这个和我们国家为国家发展做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甚至十五年计划是类似的道理。受年龄,精力,行业等因素影响,当前适合的五年后并不一定再适合了。
再次,做好长期奋斗,长期学习的准备,要跟自己去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一句这样的话经常被说到“能力和岗位要匹配”,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去做什么事情,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的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有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机会来的时候才能够抓的住。这也是常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另一个理解吧。
结合实际来说,现在做教培,那经常要讲课,讲课需要条理,那怎样让我们得思维更有条理,可以学思维的课程;怎么样把我们的知识调理清晰的体现出来,可以研究脑图;要和家长沟通、要谈判,可以提升沟通,谈判技巧;上课要写课件,要提升写作技巧,整理课件的技巧;老跟学生处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学一些儿童心理学,学生心理学技巧……。别看上面是一些零碎事情,但是任何一点达到一定境界后都有非常好的前景和机会,不愁没有事情做。以我知道的举例,有一个老师叫李忠秋,以前是一个教书的老师,现在从事商业化的思维培训,开创了结构化思考这门课,而且只做结构化思考。还有一个老师,专讲思维导图怎么画,专研究怎么画形象,体现主旨,又让人能够记得住。
机会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机会的能力,有没有去抓住机会的勇气;但是任何事情不是一做就会有效果的,是需要积累的。有没有考虑过把我们这么多年的教案整理成册,上课笔记、心得整理成册,然后拿去出版,赚取稿费,同时做宣传;我们一直在讲课,有没有可能把我们讲的课拍成小视频,放到抖音,快手,吸粉,卖课程;甚至结合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做在线课程顾问,开个专栏,写文章,解题思路,答疑,有足够的粉丝了,进行付费知识问答,付费课程顾问,付费学习顾问。这些都是机会,要勇敢地去尝试。别人画的饼,听一听也就过去了,但是自己要给自己画饼,方有一路前行的动力。
最后想说———专注。专注的在一个行业里面去发展,充分的去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谨慎的跨行业发展,千万不要找自己存着性格缺点,能力缺陷的行业发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