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作家,却游走于影视圈内,翱翔自得;
他不是导演,却捧红了许多艺人,个个爆顶。
他出生的家庭令人羡慕,他出生的家庭又令人恐惧。
他出生在保育院,生长在保育院,10岁以前他不知道父母是谁,父母也认不清他是谁。
爸爸妈妈常常把别人家的孩子喊成“王朔”。
王朔生长在海军军区大院儿,父母是大腕级人物,他,标准的官二代。
他却偏偏不做官,当了个要雨得雨、要风得风的作家。

-1-
特殊的出生,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经历,是王朔有了明显的多重性格。
生活在军区大院,天生注射了一种“武力”。
那年,他和小伙伴们的父亲都被送进了干校,整个大院几乎是处于一个“无父”状态的社会,王朔就是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肆意成长的。
“我常常看比我大的孩子打架,我也打比我小的‘恶人’,他们特欺负人”
在“鏘鏘三人行”节目中,王朔还说道:“打架,谁怕谁呢?我打得过就打,打不过我,我先记着,等长大以后再打“。
他还说,”我从来不打女孩儿,欺负女孩儿又算什么人啊?“
在这种集体无意识里“穷兵黩武”,王朔率性、放浪,慢慢长大,环境赋予了他敢作敢当、爱憎分明的性格。
同时,他的经历也诠释了他玩世不恭与桀骜不驯。
专题采访他时,说话“怼劲儿”很足,让采访他的人无言以对,尴尬得难以进行。
环境造就了一个犀利的王朔,环境又造就了他“带伤”的人生。
缺少父母关爱的他,与父母形同陌路。
在以后的人生里,他始终在“讨爱”,心理学上称“讨好型人格”。
他的小说《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寻根”之作,书中的小孩方枪枪差不多就是童年的他。
小时候,生活中的他,时时想引人注目,上学时,他用各种捣乱引起老师的注意:
“翻幼儿园的墙头偷向日葵;
趁老师生病的时候,帮老师批改作业,却偏偏惹怒了老师;
站在楼上往过路的人身上吐痰“
这种性格还表现在:他总是习惯掏心掏肺地对待别人。
多重性格在他身上明朗而又隐晦。

-2-
作家,给人的印象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王朔不是!
他的人际圈辐射得像银河系,系里全是一些光芒万丈的恒星。
王朔呢,被称为“京城大佬”,银河系的中心。
马未都、叶京、叶大鹰,仨人是大院一起长大的发小。
叶大鹰是谁?
叶挺将军之孙。
后来,马未都是某刊物的主编。
三人又各自有自己的圈层,全牛人。
王朔和叶大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叫郑晓龙。
郑晓龙非大院人物,但他的名头很大。
他是北京电影艺术中心的副主任。
他们这些人,喜欢一起鼓捣。
那年,一不小心,鼓捣出了一部红遍大街小巷的现象剧《渴望》。
之后,在郑晓龙的撮合下,王朔又认识了非大院兄弟:冯小刚和赵宝刚。
新三个组,王朔为主,很快又弄出个《编辑部的故事》,葛优葛大爷饰演了主角。
冯小刚那时还靠边儿站人物,,走大街没人能认出。
三人小组把王朔作品《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影视剧《甲方乙方》,始料不及的是它开辟了中国贺岁电影的先河,也让冯小刚坐上了中国著名导演的交椅,引领了中国电影一路高歌。
京都演艺圈热气腾腾,招引了无名之辈姜文,曲里拐弯,见到冯小刚,毛遂自荐,参演了《北京人在纽约》。
姜文也火了。
在京圈峥嵘岁月里,女星也相继上位。
天上掉馅饼,正好砸到刘蓓头上。
她本是内地的个体演员,葛大爷看上了她灿烂的笑容。
徐静蕾是最有勇气小三,直接登堂入室,气走了王朔的结发妻子沈旭佳。
当时因为王朔的“痞子文学”引发文坛争议,王朔躲避麻烦,远遁美国。
他把徐静蕾交给了朋友赵宝刚。
赵宝刚义气,把徐静蕾捧得如日中天。
文工团跳舞的梅婷,被叶大鹰相中,特意邀请当红巨星张国荣来陪演梅婷,后话不用多说。
王朔作品《玩的就是心跳》被改编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白百何进入京圈儿,并顺利嫁给大院的陈羽凡。
徐静蕾与王朔友好分手,成了彼此永远的挂念。
徐静蕾给不会打理生活的王朔在北京买了房子。
王朔说,他死后,遗产全给徐静蕾。
19岁的王子文惹上了官司,热心的王朔伸手解救,心怀感激的王子文把王朔当成了精神枕头。二人有情有义,走到一起。
如今的王子文,又成了圈里顶捧对象。
进入王朔为主的“京圈”,就像大虾入油锅,翻炒一下就通身透红。
佟大为、胡歌等等,很多很多。
王朔的朋友圈够霸气吧?

-3-
王朔的作品字里行间透着两个词:“敢说”、“别装”
正因为他的无拘无束,人们对王朔以及作品的评价,常常处于两种极端。
有人说,他笔下都是流氓,没有任何正面的社会意义。
也有人说,王朔是拿着撒泼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
其实,王朔是用最不正经的语言说着最正经的讽刺。
正襟危坐地坐而论道,只能让装腔作势,不疼不痒。
刘振云曾评价王朔的小说,读来读去,说了两个字:别装!
王朔自己曾说:骨子里我是一个严肃的人,传统的人,可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严肃对待。
王朔把生活变成了文字,又把升华的生活搬上了银幕,他创作的31部小说有很多被改编成了影视剧,给人留下了许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王朔的恐龙时代,中国文化界他红极一时,两度出现了“王朔现象”,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他经历中的“威武”,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凶猛”,这种凶猛反而让读者有了一种“解恨”的感觉·。
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人物形象非常成功,贫嘴幽默的京味,自以为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让许多人看到了自己影子。
王朔作品中的“野味儿”,“痞子文学”的风格,曾遭受到部分人的声讨,但他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功夫及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他在中国文学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今,快餐式的网络文学甚嚣尘上,时代已经不属于王朔,但他的小说文学魅力依然不减。
结束语:
王朔曾说:一帆风顺也是一种乏味,重要的还是结局,结局可观,过程有些起伏,将来都是谈资。
观其过往,王朔的一生有些“高世骇俗”!
拿他自己的话说:“往回看,风驰电掣”
借他作品一句话来说,他的人生喷发过火焰般的炙热,掀起过惊涛的海浪。
如今,海水睡着了,平静而又祥和。

我们已经不常见到王朔,六十多岁的他,跟两只可爱的花猫一起,早睡早起,自己做饭,常常感怀,也常常释然。
人生就像四季,不可能一直是繁华似锦、花香四溢的春季,繁华过后终归平淡。有了起起伏伏,才构成完美的人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