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开森是什么意思呀?不开森了什么意思!

今天分享一篇学习笔记,要想提高写作能力的朋友看过来,看看写作者必须闯过的“三道关”。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如果要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他提出要过三关:第一是“字”关,第二是“词”关,第三是“篇章”关。我理解的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

一、“字”关

张志公先生认为第一要过的是“字”关。

中国字不仅形体美,读出的声音也是美的,一个中国汉字包含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张志公先生认为:中国字必须要学习、学会五千字才够用,而且还要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把这些字的多种含义记在心中。如果能把五千个汉字融会贯通,通过一个个美妙的汉字组成成千上万个词组,那么写起文章就会左右逢源。

张志公先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一个高中学生刚刚读了杨朔的一篇散文《茶花赋》。

我问她:“都懂了吗?”她说:“懂了。”

我问:“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她回答:“通过对昆明美丽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我再问她,文章里主要写了些什么具体的事情?写了作者一些什么感想?她都能说得大体不差。

我要她把文章中“擅长丹青”的“擅长”写一下。结果发现,她不会写“擅”字,也讲不好“擅长”的含义;我又发现文章里的“沉吟”两个字,她也是不会讲;并且,由于她不懂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这一句以下的那段文章的意思,也就没有体会出来。

请想一想:她并非真正把文章读懂了,而是她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只是模模糊糊地懂了个大意,不仅没有逐字逐句地都搞清楚,有些对于理解文意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比较重要的词句和段落也没有弄明白。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不会写的字,仍旧不会写;原来不会用的词,仍旧不会用;并且,由于对文章的意思理解得不真切,体会得不深刻,对文章写法的好处,自然也就领略不到了。

教育家真是语重心长呀,他还告诉我们:学字,从哪里学?当然不能念字典,只有从文章中学。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认真仔细地读,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不仅准确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充分地理解字句里边含蓄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后后的结构层次。

如果读一遍不行,就再读一遍;该查资料的查资料,不读透了决不罢休;文中的经典与核心更要记住,并且模仿着去写、去应用。

总之,一定要把这篇文章读透了、嚼烂了、吃下去,全部消化成为自己的。这样去练习看起来笨一些、慢一些、苦一些,但一定是值得的。

比如我们看到文章中的“做”字,字虽普通,但含义却颇多。

“做”,常用的意思就是“制造”的意思,如“做衣服”、“做家具”等等。然而“做样子”、“做文章”、“做手脚”等;依然是这个“做”,在不同的地方,它就不仅仅是“制造”的意思了。以此类推,当我们学的字达到数量的要求时,我们的“字”关也就过了。

二、“句”关

张志公先生认为要过的第二关是“句”关。

学习句子从哪里学?怎样学?当然也不能背诵语法书,只有从所读的经典文章中学。其实也是和学“字”一样,读懂了、学透了、嚼烂了,并且“吃下去”、“用起来”。

过“句”关,还要重视句子整体的条理性,注意词的组织、配合的运用;最重要的还是学以致用加强练习,通过大量的训练,把语法、修辞有机的结合起来。

因为句子是通过字和词的组合而成的,所以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之间还要进行合理的搭配;搭配不当,不但会使文章失去可读性,还可能会至闹出笑话,甚至会误导读者走向反面。

例如:

说“戴上手套”是对的,而说“穿上手套”就是错的;

我们“参观博物馆”是对的,而“游览博物馆”就是不恰当的;

要“增强大家的信心”是对的,要“增强大家的水平”就属于搭配不当。

像这样简单的词语,即使我们使用正确了,写出来的句子也是平平淡淡的。可是在名家的手上,即使没有生僻和玄妙高深的字词,但写出来的句子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我们看看朱自清是怎样描述一个普通场景的: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朱自清使用的是:拍着闰儿,而不是哄着润儿;哼着眠歌,而不是唱着眠歌;披上大衫,而不是穿上大衫。您看,朱自清在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上,是不是让我们觉得特别精准,还让读者感觉到了一些韵味呢?

我们写文章时,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会有多个搭配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比较、取舍和推敲,选择最佳的搭配组合,写出完美的句子。

在句子中除了注意字词搭配要得当之外,还要完全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进行恰当的使用;反之,不仅会使文章失色,甚至还会使文章的意义产生扭曲。

例如:“弹冠相庆”的使用:

我们女排在2016里约奥运会中,经过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冠军;赛后女排姑娘们喜极而泣、弹冠相庆。

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弹冠相庆是个贬义词,不可以用在这里。

“弹冠相庆”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这则成语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预示着他们也将有官可做;亦用于指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的样子,含贬义。

“弹冠相庆”的正确用法是这样的:

他以不可告人的手段,骗取了皇上的信任,得到了军机大臣的要职。下朝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和他的同伙们弹冠相庆。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对使用的字词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达到文章想表达的正确含义。

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写作锻炼,“句”关必过。

三、“篇章”关

张志公先生认为要过的第三关就是“篇章”关。

广泛涉猎,多读好书,拓宽眼界,培养爱读书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闯第三关的关键。同时,读书的大忌就是走马看花、不求甚解。

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读中去“悟”出微言大义,体会其中含蓄的意思,还要品味文章的精微细致的情境,更要领略文章论断好坏的分寸。

加拿大魁北克伟大的诗人莱安纳德·科恩,他愿意耗费五年十年的时间,只为静静等待一首诗歌、一行句子、一字一语的完成,所以写出了充满启示性的语言,深深地影响着世人。

他在一首歌中写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照光进来的地方。”

是呀,万事万物并非十全十美,总会有瑕疵或不如意的裂痕,但你不应只消极地只看到残缺的部分,你还应该体会到,正是这部分残缺,恰恰有一抹阳光可以照射进来,为你带来一线光明和希望。

过去,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使我们的语音和文字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正在恢复的过程中,却遇上了网络时代。有了网络,拉进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极大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可是,目前的一些网络语言,却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作为写作爱好者,我们除了要过“篇章”关之外,更应该努力学习推广标准的语言和文字,积极引导我们的年轻人,向我们标准的优秀民族文化靠拢。

举例,某人为了表示父母的身体非常健康和非常开心的样子,网络语言可能会这样说:

“我开森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的粑粑和麻麻身体灰常灰常棒呀!”然后伸出两根手指,高呼:“耶!”

这样的语音,虽然我们能看懂也能听懂,但是与我们标准的文字相去甚远,长此以往中华优秀的文化会在我们的后代人中丢失。

我们知道,椿(音:春)、萱(音:宣)分别指椿树和萱草二种植物,同时还承载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古人就以“椿”代指父亲,以“萱”代指母亲。如果要表明我们的父母二老身体健康,用四个字“椿萱并茂”,就足以清晰地表达了父母的状态,而且这样简短和精炼的表述,还具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四、写在最后

我们读书和写作,不要仅仅为了追求数量,把读书和写作演变成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感动。我们应该放平心态、端正目的;把读书和写作,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和提高自己工作水平;在为自己创收的同时,还要作为丰富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的一种手段,也为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强调一句话,闯三关必须下点笨工夫、苦工夫。如果希望找个窍门,这就是窍门。

只要下决心认真做,半年有半年的效果,一年有一年的效果,搞个三年五载,或者来到007,七天一篇写七年,坚持下去,必定成功!

注:此文为学习笔记的整理,也许在整理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谬误,希望大家告知本人并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

2022年9月7日星期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3967033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5311.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ffzx8.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290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ffzx8.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