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焌”
“焌”,是个古字。《康熙字典》解释为:《集韵》《韵会》《广韵》:促律切。音黢(读qū)。火灭也。《现代汉语词典》释:读
qū,口语,把燃烧物放入水中使熄灭。
“焌”,是个生僻的字,使用较少。在怀庆方言里,不读qū,而读chū。
其主要含义有四:
1、动词。用水把正在燃烧的余火泼灭或把燃烧物伸进水里使其熄灭。
如:饭做好后,要注意把灶膛里的余火用水“焌”灭,以防余火继续燃烧而引起火灾。
2、动词。铁匠锻造铁器时,会将烧得发红已锻造成型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也叫“焌”水,以此增加其刚性和硬度。
3、动词。炒菜时为了使菜不炒焦或粘锅而加水。
如:炒菜时得适当往菜里“焌”点水,不然炒出来的菜会有点焦,还会影响口感。
4、动词。因肝、胃有虚火而致嘴唇鼓起燎泡。
如:我最近上火了,嘴唇上被“焌”得起了不少燎泡。

图片选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3967033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5374.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