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天赋异禀,聪慧颖悟,少年成名,十七岁时就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二十岁就高中状元,后来王维官居尚书右丞,所以世称“王右丞”。
王维多才多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音乐样样精通,堪称全才,唐代宗称赞他是“天下文宗”。
在诗歌方面,王维的诗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纪行诗、咏史相思诗等,他无所不能,无一不出精品。尤其特别的是,王维以禅意入诗,创造出“诗中有禅”的特殊意境,后人尊称他为“诗佛”。

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年轻时有志用世,然而始终应试不第,以隐士终身,后世称他为“孟襄阳”,又因他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所以又称他为“孟山人”。
孟浩然没有进入仕途,固然是他个人的不幸,却也是诗歌的大幸。没有官家公务的缠身,孟浩然可以纵情于山水,付之于诗篇。孟浩然的诗风格冲淡自然,意境清迥闲逸,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很有隐士之风。
这两人一起将唐诗中的山水田园派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尽管孟浩然比王维大了十二岁,但由于他的政治地位、诗歌成就均不及王维,所以诗坛把他排在王维的后面,史称“王孟”。再加上后来的韦应物和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这就是唐诗山水田园派的四大家。
在孟浩然去长安应试的时候,这两位大诗人见面了,由此,他们二人结下了一辈子的友谊,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传奇故事,写下了四首情真意浓、感人至深的赠别诗。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攻读诗书,后来,为求进身之机,他沿江而下,漫游吴越地区。在那里,孟浩然广交诗友,干谒公卿,由此孟浩然的诗名开始传播开来。
727年,三十八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自信满满,结果却出乎意料,孟浩然名落孙山。他不舍弃、不放弃,留在长安,四处拜谒王公贵族,献诗以求获得赏识与推荐。
第二年的春天,孟浩然遇到了年轻的王维,王维没有瞧不起身为布衣百姓的孟浩然,他热情地接待了孟浩然,一番交流之后,王维很欣赏孟浩然的才华,很尊重他的人品。
尤其是对于山水田园诗,二人有着相同的理解,相似的看法。共同的艺术追求,使二人成为一对谈笑甚欢的知己好友。
王维经常请孟浩然到家里吃饭,作为大画家,他还亲自为孟浩然画了一幅绢本画像,这使我们知道了孟浩然的长相:“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在上班不忙的时候,王维就邀请孟浩然到自己的办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谈谈诗。

对于孟浩然追求仕途上的进步,王维也积极为朋友想办法。有一天,王维请孟浩然到自己的办公室聊天,正在兴头上时,唐玄宗李隆基大驾光临了。
孟浩然是平民百姓,哪有资格见皇帝,一时之间孟浩然跑也没法跑,躲也无处可躲,只好藏身于床下。
王维很聪明,他想这正是个推荐孟浩然的好机会,在拜见唐玄宗之后,就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唐玄宗。
唐玄宗笑着说道:“我早就听说过这个孟浩然,他写的诗不错,还躲什么呀,让他出来见我吧。”
于是,孟浩然爬出来,恭恭敬敬地拜见了唐玄宗,唐玄宗很亲民、也很和气:“小孟啊,有什么好作品,念来让我听听啊。"
王维要的就是这话,他满怀期望地看着孟浩然,心想:浩然兄,机会来了,赶紧念一首拿手的好诗,皇上一高兴,解决仕途问题还不是小菜一碟啊。

毕竟孟浩然是平民百姓,没见过大世面,他这是第一次见真龙天子,紧张坏了,脑子也不转了,他只想到《岁暮归南山》这首最近写的牢骚诗,于是就开始朗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唐玄宗笑着点了点头,当孟浩然念到“不才明主弃”这句时,唐玄宗不愿意听了,“停、停、停,”他打断了孟浩然的朗诵,生气地说道:“小孟啊,你这人真不实在,你根本就没来求我,却说我把你抛弃,你这不是诽谤我吗?这不是败坏我的名声吗?既然这样,就如你的愿吧,回你的南山敝庐好了。”说罢,唐玄宗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维也不禁埋怨孟浩然:“我的哥啊,你的诗多得是,为什么非要念这一首呢?为何不念“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这首诗呢?”
孟浩然也很后悔,大好机会就这么白白错过了。他知道自己目前的仕途是肯定没戏了,在长安待着也没有意义了,于是心灰意冷的孟浩然打算回老家等待时机。
要与王维分别了,孟浩然心里依依不舍,他特意为自己的知己写了一首诗: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孟浩然对好友直率地坦露心声: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如此落寞、如此沉寂,我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我打算回到老家归隐山林,只是因为与你离别而深感惋惜。
当今还有谁能举荐我呢?可惜这世上知音寥寥无几。摩洁啊,我只有你一个好友知己。唉,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还是回到老家闭门隐居吧!
这首诗抒发了孟浩然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怀才不遇的的怅惘;还有对知心朋友的留恋,语调低沉悲凉,感情真挚动人,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孟浩然要回家隐居,这不出王维的意外,甚至王维还替孟浩然高兴 。王维深知以孟浩然的性格脾气,很难在官场立足,说不定官场的黑暗会毁了孟浩然,还是回去归隐吧,这样才有利于孟浩然施展作诗的才华,况且我也打算归隐啊。于是,王维贴心地回了孟浩然一首诗: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对于好友,王维也很直率地指出:闭门隐居不再复出,你已经不熟悉世俗人事很久了。所以我劝你回到老家故居,这才是有利于你发展的良策。
王维热情地鼓励孟浩然:纵情山水田间,醉酒放歌,书写自己的诗篇,阅读古人的著作。这才是最好的人生,何必劳心费力地向皇帝献赋以求当官呢。
老哥啊,无官一身轻,做一个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隐士,这才是我所羡慕的啊。

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王维却没有那种“黯然销魂”的悲苦格调,而是融入了王维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看法,他真心地积极劝勉孟浩然,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
在孟浩然走的那天,两人骑着马,从长安城一直来到了灞桥边。“就送到这儿吧,摩洁。”说完,孟浩然跳下马来,与王维一起喝了送别酒。王维依依不舍地递上了柳枝,按照送别的惯例,送行者要写诗送行,王维深情地为老朋友吟了一首诗:
《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送别酒,敢问朋友你要去向何方?你说因为这里的生活不得意,要回家隐居在南山旁。只管安心去吧,我何须再苦苦相问。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只有那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你看那悠悠白云,正在蓝天上飘荡。
这首《送别》,王维独具匠心,将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最后凝结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对孟浩然的安慰和劝勉、自己要归隐的暗示,从中都得到体现,真可谓是词浅情深,韵味无穷。

740年,“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昌龄遇赦,从岭南北归。在路过襄阳的时候,王昌龄想起这是孟浩然的老家,于是特意上门来拜访这位老哥。
当时孟浩然的后背上长了毒疮,经过医生的治疗都快治愈了,医生嘱咐他禁食鱼虾之类的河鲜。
见到了王昌龄,孟浩然非常高兴,他大摆宴席,盛情招待。他与王昌龄长谈阔论、纵情宴饮。兴奋之下,孟浩然舍命陪君子,不顾医生叮嘱的禁忌,吃了一些河鲜。不久。孟浩然背疮复发,病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这一年王维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冬天的时候,王维因公务要去岭南地区。在经过襄阳的时候,王维很兴奋,终于可以见到老朋友了。当王维打听着来到了孟浩然的家,却得到了他去世的噩耗,王维惊呆了,他极为悲痛,当场大哭了一场,然后他来到了孟浩然的墓前,亲自为自己的老朋友上香祭奠,悲哀地做了一首悼亡诗: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汉水滚滚,日夜东流。你一去不复返,我对你的思念,也犹如这汉江之水,滔滔不绝,不止不休。请问襄阳的孟老夫子,诗坛上你留下的空白,何人能弥补?
全诗借景抒情,直叙胸臆,语短情深,感人肺腑。正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又过了二十一年,761年的七月,一代诗佛王维无疾而终,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少年出名,功成名就,他是一位君子,温润如玉,让人如沐春风。孟浩然出身书香门第,仕途困顿,布衣终身,他是一位隐者,崇尚气节,潇洒恣意。这两个人个性虽然不同,却惺惺相惜,成为知己好友,他们相互切磋,相互鼓励,一起成为诗坛的佼佼者,共同将山水田园派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