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物,翻出几张旧书签。就是那种自采花朵或红叶,压平后制成干花,再配上写着几句名人警句的纸条为背景,用过塑机过塑一下,然后用裁纸刀裁剪成方方正正的长条形的自制书签。花和叶子的艳色有点褪了,虽然记不得具体的制作时间了,大概的年份还是有点印象的,应该是在大学时代吧。
大学一年级校区在上海的郊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像是荒漠上建起了一座围着高墙的城堡。城堡外面,就是大片的水稻田、稀稀拉拉的农村房子、散发着臭气的河道港叉,还有就江南地区田间地头常见的那些不知名的野花。这样的大环境倒是很好的学习之地,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也不可能有网络,周围有没有什么灯绿酒绿的干挠,除了运动和学习,好象也没有办法去消耗掉那股旺盛的青春精力。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班上的同学获奖学金的概率是很高的。
另一个环境影响之下的风气就是看书。看书当然是指看课外书,这似乎和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总归还是有所不同的。学习多少还是带点被迫,读课外书则基本上是主动的追求了。那个时候比较流行励志类、成功学之类的书,譬如卡耐基之类。因为我们都是很确实地相信,人生的道理、坚毅的品质、不馁的决心这些都是可以像学习专业知识那样,通过读书,通过别人的说教来强制灌输给自己的。但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主观意识领域的觉悟,永远都是后知后觉的,只有自己经历过、痛定思痛过才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其实,大道理看得再多,也只是你自己觉得懂了而已,然后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已经参透人生奥密、成功密码,从而对未来充满期望和信心,这也算成功学之类的书的积极价值所在吧,至少充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咖啡。
这几张书签,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制作的的。田野上多得是各种野花,随手一摘,阴干压平,过塑即可。材料几乎随手可得,制作也很简单,但似乎也只有具备文艺情怀的人才有心思去那么做。满海滩的贝壳,你也得去捡也能把美丽攥入掌心吧。这好像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仿佛是只有聆听过贝壳中海的声音才是真正懂得大海的人;仿佛只有听过现场演唱会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某某明星的铁粉;仿佛只有骑行过318的人才配谈论诗和远方;又仿佛是只有做过书签的人才是真正爱读书之人。我们总是喜欢或被迫通过设定各种条件来区分我和其他、来比较高下,这并没什么错。譬如你考90分的肯定比考70分的要更受老师欢迎,但如果你一定要认为考90分的就一定比考70分的努力,那就不一定了。也许考70分的已经很努力了,只是天资所限,力不能逮吧。
好在,看书这件事情似乎可以避开那种主动或被动的比较、被比较,考核、被考核。因为看多少本书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别人也完全不可能知道你看过多少本书,只要你自己不讲;至于对什么人生的大道理的理解、人性的阴暗面把握,这完全取决于各人的天赋,看一本书的人完全有可能比看十本书的人参悟得更透彻。至于你是在雅室中焚着香看、听着琴看,还是坐在马桶上看,同一本书所能带给你的东西完全取决于你自身,和环境本身其实没逻辑必然关系。那些大学时代读过的励志书,现在想来其实已经有点像传销组织的洗脑范文了。我们去读一本书,从来就不应该去想“书本告诉我们什么”,而是“我从书里学到了什么”。好的书从来都不会告诉我们什么,即使是有那么点意思,那也只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就一定准确?就一定符合读者的观点?难道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思想就一定是错的吗?从膜拜着去看,到批判着去看,这也许是每个人读书的必然过程吧。从别人的书中汲取营养,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你的思考也就慢慢形成了一本无形的书,可以藏在脑中,也可以写出来讲给别人听,这大概也就是人类文化传播、酝酿、发展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吧。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几张书签。书签并没有什么错,但其实它和读书并没什么关系。书签做得再漂亮,至多能证眀我还是一个有情调的人,又或者是一个手工制作能力不错的人吧。它并不一定能证明我是一个爱读书之人。即使是能证明,那有如何呢?除了带来一点莫名其妙的虚荣,并不会什么实质性的好处。我现在喜欢直接用折角的方法去标记一本书读到了哪里。这当然并不是说书签就一定是形式主义,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形式和实质、情怀和妥协,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吧。每个人都会有用书签的那一个时段吧,那至少我们也是看过几本书的人吧。从一张漂亮的书签,到随手折上一角,这里面可能就是一个思维酝酿、变迁的过程吧。年纪大了,可能越来越不太在意噱头吧脑的形式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fzx8.com/7028.html